發布時間:2011-07-06 10:51:47
點擊數:51938 次
即將于明年畢業的小王,這幾天忙得不亦樂乎。他不僅要參加公司的筆試、面試,還要動足腦筋制作簡歷,包裝自己。但忙碌中,他也覺得很困惑:簡歷是否越豪華越好?面試時穿著是否越體面成功率越高?如果外企、國企、民營企業同時錄用自己,又該怎么選擇?
日前,智聯招聘發布了“職業人士的第一份工作”調查報告,對2006年至今年畢業的三屆大學生求職情況與工作情況進行了統計。從對近三年大學生求職情況的綜合分析中,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也許能得到一些啟示。
簡歷避免“華而不實”
調查顯示,從2006年到2008年,大學畢業生求職成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。包括制作打印簡歷、上網、置裝等費用,畢業生找工作的一般費用在500元以下。32.1%的職業人士表示,找第一份工作的花費在200元以下,42.6%的職業人士表示花費在201元至500元區間。
在求職成本調查中變化較大的是,2008年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,花費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明顯增加。就業壓力加大,短期內大幅提高綜合能力又不現實,因此,只能在簡歷制作和外在形象上多下功夫,希望通過漂亮的“包裝”贏得雇主青睞。
對此,職業咨詢專家認為,上述做法雖然可以理解,但不值得提倡,因為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,更看重的是本人素質,而不是簡歷和著裝。畢業生與其從外表上給自己“加分”,倒不如多注意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的禮儀。
就業擇業可同時進行
先就業,還是先擇業?這是個問題。一份最新調查顯示,2006年和2007年兩屆畢業生中,有將近六成還在從事第一份工作,具體比例分別為57%和55%。2006年畢業生中,不到一年就更換第一份工作的有21.4%,2007年畢業的學生中,不到一年就更換工作的比例也達到了三成。2008年畢業至今已經更換工作的,也有一成。
綜合分析畢業生離職的原因,認為第一份工作“沒有發展空間”的比例最高,達到39.1%。其次為“薪酬太低”,排在第三位的是“當初就沒打算干多久”,占14.8%。
在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,先就業再擇業也許是更“明智”的做法。但職業咨詢專家同時表示,這并不表示大學生在找第一份工作時,完全沒有“擇”,盲目就業并不可取。也就是說,就業與擇業也可以同時進行。
對于大學生在從事第一份工作后不久就跳槽的現象,職業咨詢專家指出,這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會造成負面影響。對個人而言,應盡可能適應環境,耐住寂寞,練好內功,稍不如意就甩手走人,對于職場意志的磨練和職業精神的培育,起不到任何作用。
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
近3年來,大學畢業生進的第一家單位,是外企居多,還是國企、民營企業更多呢?調查顯示,民營企業在大學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中,以52.6%的比例遙遙領先,其次為國有企業,比例為16.2%,排在第三位的是三資企業。
從2006年到2008年的具體數據來看,大學生就業依然是以民營企業為主。近年來,民營企業發展迅速,大中型民企增多,人才需求旺盛是大學生進入民企就職的關鍵因素。
數據同時顯示,2007年的畢業生進入三資企業的比例有明顯增加,進入國企的比例有所下滑,而2008年的畢業生進入國企的比例有所回升。
職業咨詢顧問指出,對于求職者而言,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各有優勢。專家強調,無論是國企、民企,適合自己的崗位,才是最好的。(記者 王樂)
(資料來源于:東方網-文匯報)